中尚图动态

高校哲学教学与研究老师出书一起读懂西游

时间:2021-09-07 09:30:39 来源:中尚图


孙悟空到底需要悟什么?
曾经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后来为什么经常吃败仗?
唐僧第一次取到的为什么是无字之经?
为什么筋斗云正好也是十万八千里?
何为云路,又何为本路?
老师出书西游哲学
 

一个在水帘洞,一个在聚贤庄;一个是小石猴,一个是江流儿,他们素未谋面,相隔千山万水,却在某一天走到了一起。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一边走一边问。事实上,每个人都会为此困惑、为此迷茫,每个人也都要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高校哲学老师个人出书

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石猴?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是只猴子,而且这只猴子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猴子而不是兔子或者猫狗之类?他又为什么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而不是水里钻出来的,或者树上结出来的呢?
《西游记》第一回,猴子到了菩提祖师那里,祖师问他父母姓什么,猴子说没有父母,祖师便说: “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是啊,孙悟空为什么不能是树上生的呢?从石头里蹦出来个猴子,有什么寓意吗?
当然有。
石头是什么?是地球上最原始、最原初的东西。远古时代,没有动物,没有植物,更没有任何的生命,石头就已经存在了。
女娲炼石补天,靠的也是石头,因为没有别的可以替代。所以,对石头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原始”“天然”的崇拜。人们崇拜石头,因为它在所有万物之先,它也因此而具有孕育一切的力量。
不仅孙悟空这只猴子是从石头里生的,传说大禹也是女狄吞石而生,而他的儿子启又是灵石所生。
《红楼梦》不是也叫《石头记》吗?贾宝玉原本就是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他化身为人,到世上走了一遭。而宝玉的脖子上总是带着一块玉,那玉,其实也是石头。
还是在《西游记》的第一回,猴子发现了水帘洞,洞里是个什么景象呢?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水帘洞原来就是一座石房,水帘洞里,全部都是石头!
既然石头代表着原初和原始,那么显然,这种原初和原始就具有无限的可能,因为原始的东西本来什么也不是,它没有任何束缚和负担,它可以成为任何可能成为的东西。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说,人并没有先天固定不变的本质,人本来什么也不是,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商人或者小偷;人是首先存在,然后才通过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
所以,孙悟空之所以是一块石头,也是因为石头体现了将来的无限可能:石头最原始,它什么也不是,因此,它也可能是一切。
南京老师个人出书,自费出版

我们再来看菩提祖师给猴子起名字时是怎么说的:
“‘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菩提祖师认为猴子是个“婴儿”。婴儿,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起初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而正是这种“没有”和“不是”,使得它能够获得无限的发展空间。
显然,以后的过程证明,孙悟空就是这样的。
不过,“石”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顽”。石头很坚硬,很难变化形状,因此也很难改变,很容易成为“顽石”。
石头虽然代表着原始和天然,孙悟空因为是一块石头而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但人的天性之中也有很多野蛮的成分,如果任由天性释放,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变得文明,或许还是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
弗洛伊德的大名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他就认为,在人的所谓“我”当中,存在着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通俗地理解,就是“本来的我”“原始的我”,这个“我”强烈地要求欲望的满足,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管别人,不管社会,只寻求自己快乐。
所以说,任由天性释放的结果,就是“本我”的出笼,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而且,还认为这种随心所欲和无所顾忌理所应当,对任何的规矩和束缚都非常反感。
因此,石头就可能变成“顽石”。要让顽石开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于是,这块石头也才需要“悟空”,所谓“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江苏南京老师专业出书,中尚图

孙悟空是一块“顽石”,石头不会走路,它需要变成一个动物。
变成了什么动物?——猴子。
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兔子?——因为猴子和顽石非常像。
在动物里面什么东西最顽劣?——猴子。
猴子上蹿下跳,左冲右突,没有安静的时候。我们说小孩子很顽皮,也会把他比喻成猴子。
花果山时期的孙悟空,的确就是一只猴子。他跳跃无状,起伏不定,心神散乱,妄想纷飞,“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
一块石头,一只猴子,简直绝了。
老师如何个人出书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小时候,听到这些歌词,便觉得浑身兴奋,电视剧《西游记》又开始了。
那时怎么会想到,西行路上,山高路陡,林深水急,狂风冽冽,黄沙漫漫,无数的豺狼虎豹,无数的鬼怪妖魔。师徒四人,外加一匹白马,纵有千般手段,也是势单力薄。前面等待他们的,又将会是剜心肝,还是下油锅呢?
虽然只有十几年,可是,真的很长啊。
 老师出书需要多少钱
 
如来佛的“顶层设计”
 
唐僧为什么要到西天取经?
熟读原著的人当然知道,但是只看过电视剧的观众可能对此不太清楚。为了照顾大多数读者,这里还是稍微加以描述。
实际上,要取经的人并不是唐僧,而是唐太宗李世民。
原著第十二回,唐太宗要找个人上西天取经。这时,陈玄奘(即后来的唐僧)上前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取经是为了唐王陛下,是为了唐太宗的江山。
原著第四十八回,唐僧师徒路阻通天河。河里的金鱼精“灵感大王”采纳鳜婆的建议,“人工降雪”把通天河冻住。唐僧看到冰面上有人(实际上是妖怪变化的)走动,就问陈老头那些人是干什么的,陈老头说他们是来往两岸做生意的。唐僧感慨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唐僧是奉旨取经,只为忠于唐王也!
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到西天取经?他怎么知道西天还有如此“好”的真经?
说来话长,这要归功于如来佛的“顶层设计”。
高校老师个人自费出书

原著第八回的回目是《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经是如来佛“造”的,他也要把经传到东土。在传经取经的过程中,虽然观音菩萨出面的机会比如来佛多得多,但观音菩萨只是这个项目的 CEO,她是“奉旨”行事,奉谁的旨?当然是如来佛的旨。
造经不容易,传经也不容易。三藏真经存于西天大雷音寺,怎么才能把它传播到东土?主动送来没有用,送上门的东西谁也不重视,最好叫东土的人辛苦来取。
如何让东土的人辛苦来取?如来佛开始了他的“顶层设计”。
概括地说,如来佛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八个环节:渔樵攀话→守诚妙算→龙王扣雨→魏征梦斩→太宗魂游→阴司索命→玄奘说法→观音现身。
唐太宗为什么要西天取经?因为他办了一个水陆大法会,请高僧陈玄奘谈经说法,超度亡灵;而观音菩萨来到现场,说玄奘讲的小乘佛法没用,“度不得亡者升天”,西天大雷音寺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于是,唐太宗才下定决心,派人去取。

唐太宗为什么要办水陆大法会?因为他魂游地府,死了一回,在阴司里见到了被他杀害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枉死城里无数的冤魂。这些冤魂都来跟他索命,所以阴司的判官崔珏叮嘱他回到阳间后,千万办个水陆法会来超度他们。
唐太宗为什么会死?因为他被泾河龙王的鬼魂纠缠,以致病入膏肓,最后只得来到地府。
唐太宗又为何被泾河龙王的鬼魂纠缠?因为泾河龙王犯了天条,该唐太宗手下大臣魏征处斩。龙王得算命先生袁守诚指点,来请唐太宗帮忙,让唐太宗跟魏征说情。可魏征却在和唐太宗对弈时梦斩老龙,于是老龙冤魂不散,认为唐太宗没有履行救他的诺言。
泾河龙王犯了什么天条?因为玉帝下旨令他降雨,他却私自改了降雨时辰,克扣了三寸八点雨数。
泾河龙王为什么要改时辰扣雨数?因为他来找袁守诚算命,问天上阴晴事,袁守诚说明日午时会下雨,共计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老龙王觉得很好笑:下不下雨是我说了算,这下你输定了。可是刚回到水府,就传来玉帝旨意,让他明天行云布雨,旨意上所说的下雨时辰、下雨点数,和袁守诚算的一模一样!龙王既惊讶又无奈,思前想后,只得听从了军师的建议:明天照样下雨,但是改个时辰,克扣些雨点数。这样仍可说袁守诚算得不准,仍可以拿他问罪。
泾河龙王为什么要故意找袁守诚的茬?因为有个叫张稍的渔夫每天来找袁守诚算命,袁守诚让他到某个地方下网,轻轻松松就能捉到许多鱼虾,长此以往,水族岂不都被打尽?于是,龙王变作个白衣秀士,特意来为难袁守诚,要找借口扯碎他的招牌,把他赶出长安。
泾河龙王又是从哪里得知张稍每天来找袁守诚算命?原来张稍与好友李定在一起闲聊,李定乃一樵子,张稍吹自己的“水秀”好,李定吹自己的“山清”好,两人为此一连做了几十首诗。最后,张稍说,李兄,你要保重啊,山里多豺狼虎豹,很凶险。李定却说,你那水里营生才是凶险呢,波翻浪滚的。张稍这才告诉李定一个秘密,说自己打鱼很轻松,只要去找袁守诚算一卦,百下百着,每天都能满载鱼虾。而他们两人的对话全被巡水的夜叉听到,夜叉又连忙飞报龙王。
教师出书有多少困难
以上属于倒推,可以让我们对唐僧取经的原因有一个回溯。
正推也是一样。
八个环节,前后相连,环环相扣;而且由“小”到“大”,逐渐铺陈,最后达到高潮,犹如一幕精彩的大片!
从两个普通人——渔夫樵子——的闲聊开始,最后引出贵为皇帝的唐太宗,以及在民间享有盛誉的观世音菩萨!
中间看不出一点破绽,还让唐太宗欲罢不能,非取这个真经不可!
如来佛其实也不容易,为了传经煞费苦心。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谁容易呢?
人生同样也需要“顶层设计”,对自己要有目标、有规划,不能浑浑噩噩,稀里糊涂。
老师个人出书
 

 
每个人都喜欢孙悟空,但很少有人能够承受孙悟空的痛苦;每个人都看到唐僧回归大唐时的荣光,但很少有人想到他修心克己的艰难。人生,需要历练,也需要智慧;有许多问题,貌似隐藏在岁月的深处,某一天却突然跳出来,和你面面相觑。

孙悟空不是那么好做的
 
看电视剧《西游记》,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本领高强,谁不想有他那样的神通呢?
而且,孙悟空非常自由,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一会儿天上,一会儿水里,朝游北海暮苍梧。那感觉,太爽了。
孙悟空被压山下五百年,大家都觉得很委屈。
五百年桑田沧海
顽石也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电视剧的插曲也写得很好。听着听着,很多人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自由,多么让人向往啊。
花果山时期的孙悟空,是何等自由自在,不服天,不理地,一根金箍棒打遍天下,谁敢阻挡都叫他粉身碎骨。

孙悟空第一次离开天庭,回到花果山,哪吒前来讨伐。孙悟空对他说:“你只看我旌旗上是甚么字号,拜上玉帝,是这般官衔,再也不须动众,我自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第四回)
一切都要“遂我心”。“遂我心”就是自由。
和现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想法,是不是很像?
可是,我们还知道有一句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这时候的孙悟空还不知道,要得到真正的自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后来他知道了,这个代价就是“五行山”和“紧箍圈”。
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可他后来还是去了天庭。
天庭,其实就是社会的象征。年轻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但人总归要进入社会。而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原来想的那样。
孙悟空以前也有不少朋友,六个结义兄弟、独角鬼王、七十二洞妖王,外加本部猴属等,足有四万七千多人。但这时候的他,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他还在他那个小圈子里混,还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
天庭有天庭的规矩,孙悟空什么也不懂,见了玉帝也不行礼,只唱个喏。他还和以前一样,凡事但求“遂我心”,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偷桃就偷桃,想偷丹就偷丹。
但是,社会是有规则的,没有规则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前面说到,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一味追求欲望的满足,而超我则是社会规则的代表;虽然超我对本我不能过分压制,但是完全没有超我也是不行的,正因为有了超我,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产生。
孙悟空释放个性的“本我”,遇到了代表社会规则的“超我”,他不能理解,最后只能用五行山让他去慢慢体会。
高校老师如何快速出书
我们也一样,年轻时以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不希望任何外在的压力和干涉。但是终有一天,会有一股巨大的压力袭来,让我们知道,原来自由是有重量的。
其实,不仅社会有规则、社会当中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做不到完全的随心所欲。
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活在真空里,不可能完全不顾他人。
有一部电影叫作《透明人》,说的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可以使人隐身的药物。他自己吃了以后,别人就看不见他了。他“自由”了。
这位科学家貌似“自由”了,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自由”,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显然,那将会使每个人都失去基本的自由。
所以,英国著名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说过:人类毕竟是互相依赖的;没有任何人的活动是完全“私人”而永不干扰到别人的活动。“梭子鱼的自由,就是鲸鱼的末日”,于是,某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须受到约束,另一部分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要想享有自由,就必须有所约束。自由与约束,看似矛盾,却又相互依赖。
法国哲学家萨特则说:“自由意味着责任。”人人生而自由,但是,你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当年的孙悟空完全不懂这些。他是一只石猴,在花果山野蛮地生长。
花果山时期的孙悟空是自由的,但也是危险的,很容易演变为无法无天。
事实正是如此。
老师自费出书
所以,除了五行山,孙悟空还要被戴上紧箍圈。
孙悟空非常恼火,三番五次想把紧箍圈给取下来,在唐僧第一次哄他戴上以后,他还试图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遇到观音菩萨,孙悟空还对此耿耿于怀,甚至骂观音菩萨活该“一世无夫”。
观音菩萨则说:“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第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到处寻找能够救活人参果树的秘方,来到福禄寿三星处。三星说这里没秘方,要孙悟空再到别的地方找找。孙悟空说师父只给了三日期限,过了三日,又要念紧箍咒。
此时,三星笑道:“好!好!好!若不是这个法儿拘束你,你又钻天了。”
是啊,如果孙悟空没有紧箍圈,他又会做出什么胆大妄为的事来呢?
一个山,一个圈;一个很重,一个很紧。
孙悟空必须承受,必须忍受。
五行山压了五百年,直到唐僧来救他;紧箍圈一直戴到灵山,走过十万八千里。
每个人都想做孙悟空,但是,你准备好接受五行山和紧箍圈了吗?
南京教师出书
 
 关于本书 
《西游记》貌似存在诸多谜团,但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哲理。本书并非“大话”或“戏说”,而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注重感悟《西游记》的人生意蕴,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启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著作的力量。
 
 
 关于作者 
孙卫卫,男,现居南京,主要从事高校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领域亦有涉猎,自称是一个“行走在思与诗的边缘”的人,另著有《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看见——电影中的哲学》,发表论文、杂文数十篇。
 
老师快速出书链接:你我皆是取经人:《西游记》的人生哲学




联系电话:010-59603199(总编办)010-65583678(编辑部)
                85763678(制作部)65573678(发行部)65562678(财务部)

手机热线:18513336662 15201625177         邮编:100022

E-M a i l:zhongshangtu@163.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东区G69幢2号

Copyright © 2004-2017 自费出书 合作出书

北京中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2527号-1 技术支持:爱维时空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721号

在线QQ出书咨询 

我要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