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尚图动态

需要心理学的探索者出版九十万字心理学学术专著

时间:2021-03-15 09:08:14 来源:中尚图

动机研究黄金期的需要思想

 
需要心理学就是以需要为研究对象,以需要是人类个体、团体、社会乃至 环境客体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基本假设,对需要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构建的以需要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
 
不同个体其具体的自我特征和角色特征各不相同,从 而形成了大千世界色彩缤纷的芸芸众生,为便于理论分析,将特征相近的个体 进行归类,可以进行人格类型的划分。
 
自考生自费出版

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自我代表可以称作理性和常识的东西。”
 
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知觉在自我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我中由本能来承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大致经过了创伤范式、内驱力范式和自我范式3个发展时期。从中能够理清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线索。
在精神分析运动最初十年的创伤范式时期,弗洛伊德于1894年所写的《神经——精神病症》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防御”概念,这是后来自我心理学中的“自我防御”概念的先导。
 
约从1897年开始,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范式,而进入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内驱力范式时期。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中的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的作用,试图用力比多能量来解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自我在他看来也是一种本能。他于1911年在《关于心理机能的两条原则的系统论述》一书中,提出自我本能概念。于1914年在《论自恋》一书中又提出自我内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他认为,自我本能与性本能一样具有欲望,追求自身的满足。他视自恋为自我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并把这种满足自恋的行为称作“自体性欲满足”(auto-erotism)。自我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表现为趋乐避苦的自我;另一方面又依据现实原则,表现出现实的自我。由于自我本能经常处在现实环境的压制下,使得自我有时不得不放弃某种追求快乐的行为,以延缓满足过程,甚至暂时忍受一些痛苦,等待在更适合的机会出现时获得最后的满足。自我经常受到这种训练,就会让自我本能的行为变得合理,不再受快乐原则的盲目支配,而是更可能按照现实原则行动。但是,在内驱力范式时期,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能是从属于性本能的,并且还要性本能供给它能量。这时弗洛伊德仍然把自我看成一种内驱力,其自我思想还是一种本能理论。这在他后来提出的伊底、自我、超我人格结构中对应于伊底部分,所以也被称为伊底心理学。
 
弗洛伊德从1923年发表《自我与伊底》一书开始,其理论从内驱力范式转到自我范式,也标志着其自我心理学思想取得了重大发展。弗洛伊德开始在人格结构中赋予伊底、自我与超我三种成分各自独立的地位。他不再把自我看作是简单的本能力量,而把它看作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遵循着现实原则,其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处理力比多与现实的关系。这样,弗洛伊德就从本能理论转到了结构理论,这也是精神分析从伊底心理学迈向自我心理学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他指出:“自我是通过知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个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表面分化的扩展。而且,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知觉在自我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我中由本能来承担。自我代表可以称作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们与含有感情的本我形成对比。”超我则代表本我与内部世界同自我相对照,从而自我与超我的冲突反映了现实与心理、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间的悬殊。“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把这同一个自我看成一个服侍三个主人的可怜的造物,它常常被三种危险所威胁:来自外部世界的,来自本我力比多的和来自超我的严厉的。三种焦虑与这三种危险相符合,因为焦虑是退出危险的表示。自我作为一个边境上的造物,它试图在世界和本我之间进行调解,使本我服从世界,依靠它的肌肉活动,使得世界赞成本我的希望。从实际出发,它像一个在分析治疗中的医生一样地行动着:带着对真实世界的关注,自我把自己像一个力比多对象那样提供给本我,目的在于使本我的力比多隶属于它自己。它不仅是本我的一个助手;而且还是一个讨到主子欢喜的顺从的奴隶。它任何时候都尽可能力求与本我保持良好的关系;它给本我的无意识命令披上它的前意识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s)的外衣;事实上甚至在本我顽固不屈的时候,它也借口说本我服从现实的劝告;它把本我与现实的冲突掩饰起来,如果可能,它也把它与超我的冲突掩饰起来。处于本我和现实之间,它竟然经常屈服于引诱而成为拍马者,机会主义者,以及像一个明白真理,却想保持被大众拥戴的地位的政治家一样撒谎。”
工商管理硕士出书
 
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学---“一个人代表整个人类。”
 
他就是“他”,同时他等于“一切”。他是有特性的个体,而且在这一点上是唯一的,同时也是人类所有特性的典型。他的人格是由一切人所共有的人类存在特性而决定的。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弱点
人类作为进化程度最高的动物,缺乏适应环境的本能调节。一般动物都依靠本能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它们不会改变环境,却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自动改变其本身。如果它们的本能已不再适合于圆满应付瞬息万变的环境时,就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然而本能越不健全、越不固定的动物,大脑却变得越发达,从而学习能力则更强。人类已进化到本能适应力在所有动物中是最低限度的,尤其在刚出生时是最无能的,而且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时间最长。人类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保障自身的生存,不过这种生物学上的弱点成了人类力量的源泉,促使人类发展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新特质:他知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能够记忆过去、展望将来,会用符号表征事物与运动,靠理性认识与描绘世界,并具有超越理性的想象力。
研究生进修班自费出书
 
人的需要与感情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除生理需要外,都源自人所特有的矛盾处境。人类存在所特有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物学上的分裂,即本能的丧失与自觉的获得。人的存在冲突产生人所共有的基本心理需要,弗洛姆把这些需要称为“存在需要”。存在需要驱策人恢复自己与本性间的统一与平衡,逼迫人去克服因隔离、无能和失落而产生的忧虑与恐惧,去寻找与世界关联、让自己感到自在的新方式。在各种条件的复杂作用下,不同个体满足存在需要的方式有所区别。这些方式既有健康的,也有病态的。以下列举了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互反的满足方式。
\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要思想---“越是高级需要,越带有人性特征。”
 
本能可以 确定地解释为一个动机单位,在这个动机单位里,内驱力、有动机的行为以 及目的物、目标效果,都明显地由遗传所决定
 
 
基本需要的层次---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即生理驱力,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机体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如饥、渴、性、困倦、单纯的活动或运动等。
 
生理需要是独特而不典型的,它们彼此是相对孤立的,并相对独立与其他层次的需要以及作为整体的机体,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局部的潜藏的躯体基础。“应当再次指出的是,任何生理需要同时起着疏导其他种种需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认为自己饿了的人也许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是在寻求蛋白质或维生素。反之,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活动,如喝水、抽烟等来部分地解除饥饿感。也就是说,这些生理需要是相对独立的,但并非彻底独立。
 
毋庸置疑,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具体地说,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可能最为强烈。”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在相对充分地满足了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一套新的需要,指对没有危险威胁,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折磨,寻求稳定、保障、秩序和有实力的保护者的需要。观察显示,人们更喜欢所处的世界是能够预料、可以依赖的,有法律、秩序和组织保障的。安全需要也像生理需要一样,在其特别缺乏时可能完全控制机体,可能几乎成为唯一的组织者,来调动全部能力都听从它的命令,以寻求安全。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否则便会引起威胁感和恐惧感。
 
 
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后的动力中心,是指个人对友伴、心爱的人、配偶及父母孩子的情感需要,渴望与人们建立关系,希望成为某个团体中的一员,获得其所属团体或家庭中的一个位置的归属需要。个体为得到这个胜过世上其他任何东西的位置,而作出相应的努力。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接受和给予两个方面。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借助文学作品我们大致了解了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迁徙、漫无目标、流动性过大给儿童身心带来的损害;儿童们变得没有根基或蔑视自己的根基,蔑视自己的出身及自己所在的团体,他们被迫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离、同分母姐弟分离,体会到作为一名过客、一名新来乍到者而不是作为一名本地人的滋味。我们还低估了邻里、乡土、族系、同类、同阶层、同伙、熟人、同事等种种关系所具有的深刻意义。我们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忘记了我们要结群、加入集体、要有所归属的动物本能。”
 
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疏离感、陌生感、孤独感和爱的缺失感,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传统社会群体的日益瓦解、家庭活动的渐趋分散化、代沟的逐步加深以及持续推进的城市化,更加恶化了这些感受。马斯洛坚信,在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推动下,使得训练小组和专门性社团等大批迅速地出现,甚至,部分青年反叛组织、士兵中的亲密兄弟关系,也是出于这种深层渴望,并在面对共同敌人或外来危险时结集而成的。精神病学家都一致强调,归属和爱的需要遭到阻挠或受到挫折是造成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要让一个好的社会得到发展与健全,就必须满足人们对于归属与爱的渴望。
需要心理学出书
 
自尊需要
自尊需要指个人追求获得对自己稳定的、具有较高评价的需要,是一种自尊、自重以及为他人所尊重的需要。马斯洛把这种需要分作两类:“第一,对实力、成就、权能、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
 
第二,对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
 
不基于自身能力和胜任工作的自尊,而是建立在他人看法之上,是非常危险的。最为稳定、健康的自尊不是源于外在的声望和没有依据的奉承,而是来自当之无愧的他人的尊敬。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产生自信,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地位或不可或缺等,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弱小感和无能感。
图片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个体能够做自己所适合干的事情,发挥自身潜能,实 现个人理想,成为所期望人物的需要。用马斯洛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自我实现’这一术语是戈尔茨坦首创的(Goldstein,1939),本书在一种更加特殊和有限的意义上予以采用。它指的是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self-ful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自我实现需要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出现,一般依赖于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的满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对动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迎来了动机问题研究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使得动机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书上部意在介绍动机研究第一个黄金期的需要思想,并分述了代表性成果。下部分别论述了动机研究第二和第三个黄金期的主要理论,六七十年代是动机研究由机械观向认知观的转折时期,八十年代认知观进一步发展完善,产生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
\
 
 
 
关于本书
这部九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抓住了需要理论发展前后三个黄金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第一个黄金期,六七十年代是第二个黄金期,八十年代是第三个黄金期),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厘清了需要理论发展的脉络。这部著作以严密的结构和层次,深入浅出的清晰论述,说明了需要理论发展的过程。无疑,它会给心理学家研究需要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本书概括了百年来浩如烟海的需要理论著作的观点,这也为心理学爱好者认识需要理论发展开辟了捷径,铺平了道路。
学术专著出版
 
 
关于作者
张排房,需要心理学的探索者。北京大学(自考)理学学士,南开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先后参加过中科院心理所的医学心理学研究生进修班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级)课程研修班的学习。主要致力于需要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与创作。



联系电话:010-59603199(总编办)010-65583678(编辑部)
                85763678(制作部)65573678(发行部)65562678(财务部)

手机热线:18513336662 15201625177         邮编:100022

E-M a i l:zhongshangtu@163.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东区G69幢2号

Copyright © 2004-2017 自费出书 合作出书

北京中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2527号-1 技术支持:爱维时空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721号

在线QQ出书咨询 

我要出书